生涯规划:让人生更精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其中两个关键词,就是“公平”和“有质量”。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之一,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越来越高的需求与优质教育短缺、配置不平衡的矛盾。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需要的重要措施,也面临着要解决公平和质量的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
一项针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填报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71.2%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笔者在天津多所重点中学调研时也发现,70.2%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感到困惑,72.3%对自己今后的大学专业和职业感到困惑。这说明,我们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在专业门类科目日益细分细化的背景下,科学地进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教育服务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角度而言,生涯规划确定人生阶段性方向,不会因种种“不认识”“不充分”“不喜欢”等原因而中断实现目标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从国家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的角度而言,生涯规划有助于加强各类专业人才储备,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有力的人才和资源的支撑。
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教育公平关键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农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绝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对标西方模式。由于发展和人口的原因,西方的教育本身比较均等、发达,而且资源没有那么稀缺,但我国各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很大,在城市的孩子与在农村的孩子接受的生涯规划教育差别也较大,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孩子,同样面临输在“起跑线”上的困境。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习惯于用智能手机,使用更多的线上场景来教育孩子这一背景,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可能成为一个帮助解决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只要有手机,有网络,就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校际,跨越人群,实现每个孩子特别是地处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都能登录线上平台,和生涯教育“导师团”在线咨询、交流、测评,获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和悉心指导。
基于“互联网”的生涯规划提升质量
生涯规划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学习”,意味着在与他人的社交互动中学习,而不是填鸭式学习。人天然就是社交的动物,学习也天然是具有社交性的活动,面向真实世界的教育要主动把社交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发挥作用,而社交中所体现的各种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的情绪控制等,也正是我国新时期人才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传统的教室内的灌输式的生涯规划教育已不合时宜。生涯规划涉及真实世界的各行各业,其中的问题五花八门,孩子们的兴趣也各有不同,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老师是很难满足需求的。采用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方式,既不专业,也不高效。
因此,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要让专业人士围绕解决真实的问题来提供咨询,设计课程,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对孩子们来说,需要一个来自他关心的相关领域的老师,能对学习和发展有帮助的“指路人”。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思维的生涯规划教育,可能是打开通向未来教育之路的一扇窗户,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之士关心、关注生涯规划教育,集众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