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考——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


我国自从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由精英教育渐渐走向普及教育,大学录取率逐年升高,读一所大学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如何把大学读好,读哪所大学,读哪个专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了。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三次重大选择机会,第一次就是高考报考,决定自己未来所学的专业;第二次是求职,决定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第三次是组建家庭,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尽管许多人还可能经历考研、创业等选择,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三次选择几乎是必须的,而这三次选择也几乎强烈地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这三次选择都出现了失误,人生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由三次选择组成的人生接力赛中,高考报考作为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后两次选择的重要基础。

一、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要有梦想的活着”。一个人只有有梦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才会有生存的价值。调查显示96%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出现了问题,由于当初对学校和专业的不了解,高考报考选择不当,导致四年大学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浓,在进入职业生涯以后,还需要改行。

选择错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一大损失。人生需要规划,在规划人生中的科学选择才能让你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成功发展的渴望。如果你能发掘它,便能找到成功的方向,找到一种支持你不懈努力的持久力量。

1_150607071329_1.jpg

二、规划对目标实现有必要的辅助性作用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有的人将成功界定在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先天的环境条件上。虽然这些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之一,但远远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成功的事业还需要准确的、文字性的计划。到底是什么左右一个人10年后的“价值等级”呢?哈佛大学对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收入变化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文字性计划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83%的人对职业发展没有设定过目标。他们的收入在这里作为参考基数。14%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但没有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工资是前者的3倍。3%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并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收入平均是第一类人工资收入的10倍。从离开校园到职场人生,10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10年过去,当同窗好友再一次相聚时,在职场的地平线上,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是:昔日朝夕相处、平起平坐的同学,有了明显的“社会价值等级”。造成这种等级区分的,当然有机遇、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其实,规划人生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艺术,是对自己所要达到的人生目标设定最佳的路径,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的一种精心设计与安排。它将宏伟的目标与现实的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是沟通天才的构想和现实途径的桥梁。然而,为人生确定方向是困难的。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要将其推向父母、老师和社会。要为别人的愿望和期待活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让生活有一些新的样式,也是困难的。但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有句名言:“如果我不知道要驶向哪个港口,就没有任何风向适合我。”只有当我们知道人生的目标时,才能把所有的力量和资源集中在这个方向上。

三、高考报考决定性地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轨迹

高考报考是人生的关键选择,高考报考不仅仅选择院校,还关注学业、职业和人生三个层面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影响并且依次递进的,学业问题导致了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导致了人生问题。个体的学业、职业和人生问题的累加,导致了社会的问题。

46b6542632ed4e41ad42349eec12df68.jpeg

(一)高考报考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高考报考指的是高考结束,大学入学之前的一个时间点的决策,而这一决策所选择的空间范围仅限于中国内地,实际上高考报考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已经扩大了,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时间点,而是长期学业规划问题的开始。其时间边界从高中毕业扩展到了未来的硕士、博士等进一步的深造,空间边界则从中国大陆扩展到香港,乃至世界其他国家,港校和留学问题逐渐进入高考考生的视野。具体表现在:

1.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

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逐步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2.高校扩招改变了院校的专业设置。

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亦即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3.“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变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在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走过了一段被舆论称为其特征是“发展大于改革”,追求规模、数量、速度上的“跨越式发展”。

83bb61bd4c31426ea6a876c61dc80dd8_th.png

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教育定义为第三产业,教育由“上层建筑”被重新定义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纳入了国民经济的分析框架。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民办学校由此前的“补充”地位提高为“和公办学校共同发展”;扩大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以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内需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思想进入了政策层面。

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的提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路开始受到质疑。从2003年下半年起,教育部开始高调批评“产业化”思路,围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对农村教育、义务教育、教育公平的关注逐渐取代了此前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的追求,促进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二)高考报考的应对策略。

在高考报考的专业选择上,由于考生没有社会经验,高中课程与大学专业设置很难衔接,经常出现看名选专业,凭感觉,依照父母经验或老师间接经验报志愿。幸运的是有不少机构和个人长时间地研究高考报考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提早进行人生规划,他们认为:高考报考这一决策不仅仅是选择专业和学校,而是涉及到对未来行业和职业的选择,甚至是生活地点和生存方式的选择。

其实,高考报考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存问题,也就是如何获得良好和成功的职业发展;一个是生活问题,即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而这两个问题是“生命”这一更大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高考报考作为一次影响人生的重大选择,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能让孩子们的生命更精彩呢?金盖德将从可借助的工具、理论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案例作简要阐述:

1.高考报考辅导系统。

金盖德教育开发的高考报考辅导系统用来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人交互或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决策。这套辅导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该系统主要以特质因素理论为核心的基本原理,与以心理测评为工具的自我世界探索和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外部世界探索,同时在高考报考指导师的人工干预下,共同组成的一个关于高考报考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完成高考报考的辅助决策功能。

bf94e669c561499a825381b44c83c7df.jpeg

2.职业辅导理论。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最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有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MBTI性格测试和DISC测试。霍兰德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根据个人的类型和职业的霍兰德代码来考察个人和某一特定职业之间的匹配度(见图1)。

高考报考借助了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结合院校数据库的应用,考生了解了本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相关的信息,也了解了本人报考相关的行业、职业、专业、地区、院校等信息,就可以将两方面的信息进行匹配,达到选择志愿的目的。


v2-cb6c16ba45c9f599c7fad19e3b4b4c66_1200x500.jpg

3.高考报考成功案例。

学生和家长在面临分文理选择和高考志愿填报时,应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以及自身经历积累的有关院校信息,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提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从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未来 3~5 年就业趋势三方面分析,应用集合原理,三方面交集中的职业作为重点选择方向或专业,其余两两交集作为备选专业。

例如,A同学面临着高考报考专业选择,家长的意见是家长都是搞财务工作的,对财务工作熟悉,社会也需要财务人员,是热门专业,希望孩子能报考会计一类的专业,可孩子不喜欢财务工作。金盖德教育咨询师运用测评系统对该同学的兴趣、性格、天赋和价值观倾向进行评价,发现A同学倾向于艺术型志趣,协调能力强,有语言天赋。正值自主招生阶段,咨询师建议A同学试试北京林业大学日语专业的考试,结果发挥较好,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一本专业日语。家长觉得还是应该考财务专业,咨询师给他们分析了柴媛的兴趣、性格和能力倾向,同时指出高考中即使能上一本线也是刚刚够到,弄不好还得在二本院校中选择财务专业,那样胜算的几率很小,现在已经被一本院校录取了,还是A同学感兴趣的专业,不如让孩子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听了老师的分析,加上孩子不想再参加考试了,家长这才作罢。3年过去了,该同学已经能为日本旅游团当翻译了,还学习了俄语作为第二外语,最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实习,那里有很多进入俄罗斯的日本企业,需要既懂俄语又通晓日语的翻译人员。

    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在教育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高考报考已成为一项精细工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也需要专业的高考报考知识,更需要精准的报考方案。金盖德提示只有尽力让孩子不输在报考专业时,才能帮助他们实现高考的成功,走向幸福的人生。


20180806110856586.jpg